美国当地时间2月11日,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研究人员在华盛顿宣布探测到引力波。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在参与建造、维护仪器、分析数据的1000多位科学家中,有一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胡一鸣,2007年毕业于崇明中学,是清华大学博士后,目前正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也是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之一。
2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正在德国工作的胡一鸣及其在崇明中学就读时的班主任和相关带教老师。在老师们眼中,胡一鸣对天文有着狂热的兴趣爱好,几乎可以说是“自学成才”,连老师也经常被他相当于大学水准的专业天文问题“问倒”。而在他高考填志愿时,他只填了一个志愿,就是南大天文系,并表示如果考不上宁愿复读再考该系。“这是我至今教的学生中最懂得坚持、最有毅力决心的学生。”他的班主任说。
有些天文问题难倒老师
2006年在北京参观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
胡一鸣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崇明人,从小学就在崇明就读。
向莉是胡一鸣高一时的地理教师,她至今仍记得,刚给他们班上高中地理第一部分关于宇宙、天体的内容,胡一鸣一口专业的天文术语就把她震住了。
“中学里的天文都是浅尝辄止,是一些比较粗浅的知识,但一听之下,我就知道他对天文有很强的兴趣,而且拥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他平时经常会看《天文爱好者》。”向莉说。
张诗履是胡一鸣参加天文竞赛时的指导教师,如今已经退休。他告诉记者:“听到胡一鸣参与的引力波探测获得重大进展后,我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张诗履还记得,2006年初,胡一鸣找到他,说要去北京参加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他问的天文问题非常专业,有些问题我能给他解决了,但很多问题也经常将我‘问倒’,甚至已经达到大学水准。我只能跟他说,应该去哪里找这方面的专业资料查询。”
2006年5月1日,在学校的全额经费支持下,张诗履带着胡一鸣在北京参加了北京天文奥林匹克邀请赛,此前他曾获得过2005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上海赛区第二名,2006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上海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我当时还是很担心,因为我们农村学校天文观测仪器较少,缺少操作经验,担心他在操作上有问题,不过他很沉着、老练,无所畏惧就去了。”张诗履说。
“虽然当时参与这样的奥林匹克竞赛已经没有高考加分了,但我们还是很支持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时从北京比赛结束,回来的火车上我送了一个天文望远镜给他,作为鼓励。”张诗履说。
2006年11月,入选国家队的胡一鸣又去印度孟买参加第十一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铜牌。
张诗履告诉记者,胡一鸣除了对天文拥有浓厚兴趣,还愿意带动同学们一起参与星空探索,学校当时在建的天象馆就和他的推动有关,而他考上大学后每逢暑期回家都会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开天文讲座。
上海市崇明中学天象馆
高考志愿“惊吓”到众人
2014年,胡一鸣在里克夫天文台留影
赵海兵是胡一鸣的高二、高三时的班主任,也是数学教师。在赵海兵印象中,胡一鸣所在的那届理科实验班学生都特别优秀,如今不少正也和胡一鸣一样在国内外高校就读博士后,“胡一鸣在学习成绩上的绝对实力不是顶尖的,但他从进入高中起就特别喜欢天文,之后在天文方面的个人发展、专长上也更为突出,因此我对他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赵海兵记得,高三第一学期,胡一鸣有一天突然告诉他,说要代表国家队去印度参加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上海只有他一人,而且要去两三周,“我那时有点担心,马上就要高考了,怕他因此耽误学业。不过还好,他回来后,学科成绩并没有因此下滑,而且他当时还在继续坚持参加天文社团的活动。”
而最让赵海兵“惊吓”的是高考前填志愿时。“同学们填好的志愿表交上来,我就发现不对劲了,其他同学都认真地将志愿填得满满的,只有他填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就是南京大学天文系。而且那年南京大学天文系只招一人。”赵海兵说。
“我马上找他谈心,提醒他志愿填得太少,万一没考上岂不是落榜了。当时他的父母知道后也很反对,认为太不保险,也劝他在南大天文系后面再多填几个其他专业”,赵海兵说,“可是胡一鸣跟我说,除了天文专业,他不想念任何其他专业,哪怕复旦交大也不愿意,还说如果没考上,明年复读还考天文专业。”
赵海兵告诉记者,高考成绩揭晓后,虽然胡一鸣的成绩不错,但却排在该天文专业的第二名,不过南京大学看中他的天文大赛经历,特意又增加了一个名额,胡一鸣也因此“有惊无险”地被录取了。
在赵海兵看来,胡一鸣最大的特质是有一股看准目标后坚持不懈、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这是我教过这么多学生中,这种精神表现最强烈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比他更优秀的同学一般在填报志愿时都会选择当时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只有他耐得住寂寞,明明按他的成绩能上复旦交大,却偏偏选择了最冷门的天文专业。完全没考虑将来是否能找到工作或者每月挣多少钱。”
在赵海兵看来,胡一鸣虽然对天文特别“痴狂”,但其他功课却也都很均衡,没有“短板”,此外他的兴趣也很广泛,“我们让他起来唱歌、演个小品啥的,他马上就出来表演了,一点都不扭捏,甚至不用排练。”
“他是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孩子,思路很活跃,有时我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他课后也照样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一点都没往心里去,逢年过节也经常来看望老师,去年10月份百年校庆时他还跟我合了影,跟我说现在在国外读博士后。”赵海兵说。
高中看完图书馆内天文书
胡一鸣在崇明中学就读时的原校长董耀棠也对他记忆深刻。“听他父亲说,胡一鸣初中时就要父亲给他买天文望远镜,那时望远镜还挺贵,他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经济并不宽裕,不过他父亲很支持他,马上给他买了,之后胡一鸣每天晚上都对着天空看星星。”
“他到崇明中学后,把图书馆内有关天文学的书全都看完了,还有老师跟我说按胡一鸣现在的天文素养,我们已经无法辅导他了,”董耀棠说,“我觉得既然这个孩子拥有这种特长、浓厚兴趣,我们应该全力支持他。他高二的时候,有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崇明来考察,我专门跟县里领导说把院士请到我们学校,搞一个签名仪式。当时我看见胡一鸣买了个新本子,请叶叔华签字。我觉得让孩子从小接触科学名人,是对他一生发展的助推器,很有帮助。”
董耀棠告诉记者,当时他获悉胡一鸣填报高考志愿只填了南大天文系一个志愿时,也就找他谈心了,“他跟我说,我一定要考南京大学天文系,今年考不取明年再考,明年考不取后年再考,我听了,觉得他的理想非常高远,而且意志很坚定。因此我就没有再劝他,而且我激动之下,还给南京大学校长写了一封信。”
董耀棠告诉记者,他在信中介绍了胡一鸣从小到大对天文的浓厚兴趣爱好和取得的成绩,写完打印出来后,觉得还不够,又在最下面添了一行字:你们如果能录取胡一鸣同学,比十个、二十个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将来谋一个出路的学生更有价值。
“我觉得他身上的闪光点非常鲜明。希望这封信能引起对方的高度重视,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被录取。”董耀棠说。
虽然毕业多年,但胡一鸣依然保持着和校长的联系。“有一次他在国外时还专门打电话过来跟我说:‘董校长,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这让我听了挺感动。”董耀棠说。
相关新闻:
2016-02-15 22:18:30大洋网
参与发现引力波团队合影,前排右一为罗家伦。
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携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专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国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消息轰动了世界。
而在发现引力波团队中,有一位目前仍在读大四的“广州仔”——就读于美国卡尔顿文理学院的罗家伦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参加了这场受到全球瞩目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与团队负责人Nelson Christensen教授一起接受了媒体采访。
罗家伦2012年毕业于广州天河中学,2月14日,他的恩师谈婳告诉记者,罗家伦之所以能加入LIGO团队,并作出贡献,在于他智商、情商“双高”,更重要的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罗家伦就总比别人“多想一步”。
坚信相对论,大二加入引力波团队
2月15日上午,罗家伦在美国的实验室里,通过视频接受了采访。他介绍,前前后后有上千人参加了探测引力波的工作,而他所处的团队有50余人,主要负责探测器测量的数据处理。
“有人说检测引力波就像我在上海扔了一块石头,你在美国检测这块石头造成的波动。”罗家伦如此形容探测工作的艰巨性。仪器探测到了成千上万的数据,罗家伦所在的小组需要运行程序来分析探测的引力波候选信号中,哪些是真正的引力波。通过统计分析,寻找统计显著的数据,最终找到信度高达99.99995%的《物理学评论通讯》介绍的那个引力波。
谈起加入发现引力波团队的过程,罗家伦谦虚地表示自己很幸运。“我在2013年大二暑假开始跟随研究团队开始寻找‘引力波’的历程。作为一个本科生,我做的工作还是比较简单的。最有成就感的是,其间我和一名博士生师兄一起推导某一个天文事件数值近似的一个公式,并最终发表了。这个公式其实是引力波的其中一种形式,尽管这次探测到的并不是这种形式,但我们推导出的公式等于多了一个可以验证引力波信号的方式。”罗家伦说。
但在他中学时期的物理老师谈婳看来,罗家伦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绝不仅仅是幸运。“他是一个非常坚持的人,探测引力波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中途也有人退出转向其他曾被认为是更有前途的项目。他曾经告诉过我,为了这个项目,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谈婳说。
在LIGO升级之前,罗家伦所在团队已经尝试寻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数据中的引力波;设备升级后,他们将重点放在寻找引力波的光谱对应物,力图提升引力波的信度,并最终找到了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找引力波的过程持续了几十年,我认为做这件事是需要信仰的。如果你是坚定地相信相对论,相信引力波的存在,那么能否探测得到只是时间问题。”罗家伦说。
在谈及引力波发现的过程时,罗家伦说,美国各地都有大学参与这个项目,规模非常大,分成不同的团队,这也是他们最终能发现引力波的原因之一。他发现,国外的同学想法都非常大胆。“他们非常敢想,会先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再去论证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我优势在于比较耐心,这在做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惧毛遂自荐,被赞“双商皆高”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罗家伦一直保持着微笑,对现场记者也是有求必应。他还热心地举着手机,边走边通过镜头向记者介绍自己所处的实验室和小伙伴。当他告诉小伙伴们“我正在接受国内一些媒体的采访”时,大家纷纷面向镜头挥手问好,可见平日里人缘不错。
谈婳一说起自己的爱徒,脸上便满是骄傲。“他是真正的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孩子最大的优点是想问题总比别人多一步。例如在物理课中,我讲到质量相等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时,他就会思考质量不相等的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谈婳透露,罗家伦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对广义相对论非常感兴趣,买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因为在物理上的天分突出,老师也给了他很大的空间。“对于这些优秀的学生,我们是比较开放的。既然老师讲的他们都懂,那么便允许他们在课堂上自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不做。”谈婳说。高三期间,罗家伦已经决定出国。于是他便带了英文版的物理书回学校,老师在讲台上讲高考的内容,他在下面读英文版的物理书。
更让谈婳赞赏的,是罗家伦的阳光乐观。“他性格非常好,课堂上很愿意配合老师。高三期间他有一两个月为了准备出国考试,没有回学校上课,我明显感觉课堂变得沉默了。只要有他在,他就会特别积极地回应老师的问题,帮助其他同学思考,总之只要他在,我就感觉上课特别舒服。”谈婳说。罗家伦从高一开始加入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在指导老师顾志居看来,罗家伦是一个很主动,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当初是他毛遂自荐当社长的,我认为这次能够加入引力波团队,并且能最终作为论文作者之一参加新闻发布会,也是他这种积极主动的性格使然。”顾志居说。
妈妈:开明教育让孩子更好
罗家伦的妈妈李粤海告诉记者,对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家里十分支持,“小时候家伦就比较喜欢天文方面的书籍,只要他喜欢,180元的一本的书都会买给他。晚上还陪他去看星星,看月亮。父母为罗家伦在家中建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买点试管、试瓶,在家教他一些简单的实验。”
对于家庭教育,李粤海认为“开明教育”是她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高考时孩子被中山大学和国外的大学同时录取,去国外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从高二开始,他就说要去美国留学,对于家长来说就是财力上支持他。”李粤海说,自己从小就比较信任孩子,她认为孩子迟早需要自己去做决定,从小较为开明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以后到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对于将来,罗家伦说他会继续读硕士、博士的,不排除毕业后会回国发展,原因是“好吃的都在国内”。